以木結構體系為主的古建筑(以下簡稱木結構古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主體,曾對整個東亞建筑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由于木材是一種有機生物材料,具有各向異性的特點,因此木結構古建筑體系中的各類木質構件,在日積月累的自然條件侵蝕下,易產生諸如腐朽、變形、蟲蛀等殘損缺陷,造成其各項力學性能指標顯著降低,輕則影響美觀,重則使古建筑面臨不可預知的倒塌風險。
加之近年來由于大量的人為不當修繕,尤其是在未經有效檢測和評估的基礎上對古建筑木結構構件的拆解和更替,更使得大量重要的歷史信息快速喪失。因此,對木構件殘損狀態和力學性能的詳細了解與準確分析評估,是進行古建筑修繕的重要前提條件。
檢測、評估、修繕是構成古建筑維修工作鏈上的三個關鍵環節,其中檢測是最基礎關鍵環節。傳統的古建筑木構件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現場目測與敲擊法和試驗室儀器檢測法。此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端,前者雖方便易行,但主觀經驗影響因素較多,缺乏對檢測結果的數據理論支撐;后者檢測數據較為準確,但必需是拆解下的構件,且需要將構件鋸解成標準尺寸試件方可采集數據,缺乏現場實施度。
無損檢測技術在20世紀中后葉已廣泛應用于木材和木結構工業,其優勢明顯,目前應用于木材的無損檢測技術與方法已達數十種,其精度不同,原理各異,適宜使用的環境與條件也千差萬別。且由于前期大量的研究普遍是基于針對活力木和木材材性本身的試驗室數據檢測,缺乏對正在使用中的古建筑木構件在精確度、無損(微損)、適宜性等方面的針對性系統研究,以至于無損檢測技術針對古建筑木結構至今仍然缺乏廣泛的認可。
因此,通過梳理各無損檢測技術與設備的優缺點,總結出適宜于木結構古建筑現場檢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手段,探討如何在盡量不破壞原有木構件的前提下,科學定量地檢測木構件是否存在腐朽或蟲蛀以及木材使用若干年后其材性的腐朽衰減,對檢測數據進行定量化分析,真實準確地獲取古建筑木結構殘損和力學性能現狀信息,建立起木構件的可靠度評價體系,以此客觀評判其安全健康狀況,實施預防性保護,進行科學、合理地修繕,這是古建筑勘察設計和制定古建筑維修設計方案時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同時也對木材無損檢測技術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古建筑殘損狀況無損檢測的發展可概括為以下趨勢:
?。?)探索通過綜合優化多種檢測設備和數據采集儀器的技術方法,以提高數據精度和有效性的趨勢。
?。?)應對不同構件采用適宜性技術,在盡可能保護的前提下,探索易于操作、經濟可行,最少干預的無損(微損)檢測技術的趨勢。
?。?)由單一構件的殘損信息檢測向包含了全面整體的木構架形態信息檢測方向發展。
?。?)對檢測設備的在場適應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使古建筑無損檢測儀器更加傾向于向小型化、便攜性,智能化、集成化方向發展。